肠道菌群告诉我们吃还是不吃?肠道微生物在饮食失调病因学、疾病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颜玉林,1,2,* 莎拉·马奎尔,1 帕拉西奥斯,1和伊恩·卡特森1
英文原文

摘要

传统上被认为是精神疾病,饮食失调越来越被认为是由生物驱动的.有越来越多的文献涉及肠道微生物在这些疾病的病因和进展中的作用。肠道细菌可能作用于肠-脑轴,改变食欲控制和大脑功能,作为饮食失调的一部分。随着疾病的发展,极端的喂养方式和心理压力可能会反馈到肠道生态系统,从而进一步损害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鉴于失调症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既定的因果关系,肠道微生物图谱的改变很可能与免疫功能改变、短链脂肪酸产生和肠道屏障是关键机械环节的饮食失调的共同作用有关。了解肠道生态系统在饮食失调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将为改善现有治疗方法和开发新的基于微生物群的干预措施提供重要的见解,从而使饮食失调患者受益。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饮食失调,食欲控制,心理压力
。2017年6月;9(6):602。
2017年6月14日在线发布。 DOI:10.3390/nu9060602
PMCID:PMC 5490581
PMID:28613252

1.导言

饮食失调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它与各种症状共同发生,对认知、生理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该社区饮食紊乱行为的患病率正在上升,南澳大利亚州的一项横断面总体人口调查报告称,在过去十年中,成年人的饮食障碍患病率翻了一番,达到8.4%,人口结构从以年轻白人为主的上层妇女转变为男性、老年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的男性和老年人。,]。虽然发病可能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任何时候发生,但大多数饮食失调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美国一个大城市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到20岁时,13%的年轻女性至少有一次饮食失调。]。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负面的身体形象和/或对体重的担忧是饮食失调的主要病因(因此它们被归类为精神疾病),但有证据表明,饮食失调也可能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它通常会导致控制饮食,当这种追求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强迫性焦点时,患者会追求极端的饮食限制、暴饮暴食和补偿行为。从那时起,情绪障碍和代谢紊乱进一步导致身体和社会心理疾病。收入和就业减少,照顾者负担沉重,医疗费用增加,饮食失调不仅对个人有不利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不利影响[,,,].

现在很明显,肠道微生物群是正常生理所必需的,而失调状态(一种偏离健康个体的微生物剖面)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对宿主健康影响的文献越来越多,从营养/能量代谢到大脑功能,促使我们考虑这种“被遗忘的器官”在饮食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鉴于肠道-大脑和肠道-饮食的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很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心理和生物因素之间的关键机械联系。更重要的是,补偿性行为,如清除和泻药滥用,以及常规治疗(营养康复),预计将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这一变化可能反馈,以改变疾病的进展进一步。在这里,我们回顾了肠道微生物群作为饮食失调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发病到进展和治疗的证据。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以提高我们的理解,然后可能利用肠道细菌的治疗潜力,以改善饮食失调的结果。

2.饮食障碍概述:经典病因学、进展和治疗

“饮食失调”这一分类描述了一组精神疾病,表现为喂养行为和体重调节受到干扰,随后在包括胃肠和心血管功能在内的关键生理系统之间出现妥协。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第五版诊断和统计手册[]认识到三种主要的饮食障碍诊断:神经性厌食症(AN)、神经性贪食症(BN)和暴食症(床)(表1)。饮食紊乱的表现,不符合这些诊断(约20-40%的病例)被归类为剩余类别(其他指定或未指定的喂养或饮食障碍;OSFED)。虽然这些类别之间有诊断上的区别,但许多症状(例如限制热量、净化、暴饮暴食、体重/形状评估过高)在饮食失调的诊断中是共有的(表1).

表1

饮食失调的诊断标准和行为准则。

饮食障碍类别 诊断标准(DSM-5)1 饮食紊乱行为
限制 狂欢 呕吐 轻泻药 过度运动 身体、体重和体型问题
神经性厌食症 体重显著下降;对体重增加的恐惧;体重和体型问题 + +/− +/− +/− +/− +
Nervosa贪食症(BN) 经常暴饮暴食;补偿行为(如呕吐,滥用泻药);体重和体型问题 +/− + +/− +/− +/− +
暴饮暴食(床) 经常暴饮暴食,至少在其他5种负面特征中至少有3种(例如,不饿时大量进食,因尴尬而单独进食);显著的苦恼 +/− + +/−

1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表示必须在场;+/−指示可以存在。

饮食失调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尽管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倾向同样重要,并被认为与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以及心理特征相互作用,导致疾病。患有饮食障碍的人的亲属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要高出7-12倍。,,]。进一步支持遗传学作用的是来自双胞胎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估计遗传力占遗传力的30-80%和BN[,]。重要的是,年龄和青春期成熟似乎有助于在青春期中后期出现饮食紊乱症状的遗传风险,这可能是由于性成熟(外貌和荷尔蒙变化)和对瘦理想的文化压力增加[,,].

有人提倡饮食失调的神经生物学起源,特别是关于下丘脑在食欲和体重控制中的作用。神经肽和神经内分泌失调是典型的饮食失调[]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改变的设定点和/或对感官间的奖励过程,对食物的消费,可能超越了稳态的需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饮食失调患者是否有神经生物学的主要障碍,或者这仅仅是疾病过程引起的生理变化的结果。最后,心理和社会心理特征被普遍认为是饮食失调病因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心理社会功能受损、完美主义、狭隘的理想内化、消极的紧迫感和对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是可能使人们容易患上这些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除了病因之外,饮食紊乱还会因其不稳定和慢性而进一步复杂化--疾病可以从活跃状态迅速发展到恢复和复发,患者通常会经历反复复发的过程,甚至从厌食症到暴食症的转变,反之亦然。]。虽然一些并发症是喂养行为紊乱的直接后果,如呕吐和滥用泻药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但其他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胃运动紊乱、便秘和骨密度降低。,]。这些并发症不仅会损害生理功能,还会引发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痛苦、抑郁和焦虑进一步加剧了长期病态的恶性循环.迄今为止,饮食失调的治疗通常包括医疗并发症的管理、心理社会/精神治疗和营养康复。根据患者的临床和精神病理特点,以及他们对以前治疗的反应而量身定做的干预措施,通常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善饮食失调的结果。,].

3.肠道微生物区系:进食障碍中缺失的部分

3.1.饮食失调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肠道生态系统,这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健康个体在微生物组成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暗示了宿主健康所需的核心微生物群[]。许多疾病,从代谢(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病),现已与失调[,,]和广泛的研究努力,以开发治疗,以实现一个健康的微生物群。鉴于宿主饮食是肠道微生物状况的关键决定因素,饮食失调的特点是食物摄入失调,因此,假设饮食失调与肠道微生物改变之间至少有关联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献却很少,只有少数几项研究测量了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而且也没有关于其他形式的饮食失调的数据。

3.2.微生物学-肠-脑轴

肠-脑轴通过神经、激素和免疫途径连接,是一种双向通讯系统,最初被认为在调节消化功能和食物摄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精神科与肠胃症状的发病率较高,例如40-60%的功能性肠胃疾病患者有精神性症状。[。高达50%的精神病患者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这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轴对胃肠和大脑功能的更广泛的影响。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认识最近的进展为大脑和胃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微生物群现在被认为是肠道-大脑通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人甚至主张微生物群是轴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3.2.1.肠道微生物群对食欲控制的影响

在饮食失调、食欲控制失调和极端进食行为的主要生理驱动因素中,对饱腹感的扭曲认识明显改变了肠道与大脑的交流。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不难想象肠道微生物在改变宿主喂养行为中的作用,因为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营养需求,例如,Prevotella靠碳水化合物和类杆菌似乎对蛋白质和动物脂肪有偏爱。]。阿尔科克和同事[]进一步假设,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是肠道微生物如何调节宿主食物摄入的关键,因为任何特定微生物群的优势将对宿主施加更大的选择压力,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反馈回路,从而可能导致特定的饮食偏好和/或模式。

目前还没有关于人类这种微生物-宿主食物摄入关系的确切研究,但是动物数据指出了一些合理的机制。第一种是肠道细菌对食欲调节激素的产生和/或活动的影响。肠内分泌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当与细菌产物(如脂多糖和鞭毛素)结合后,可调节调节饱腹感和饥饿的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的分泌[]。还有证据表明,肠道细菌主要通过产生LPS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的影响。LPS破坏血脑屏障(即增加通透性)[]增加循环细胞因子对中枢食欲调节的影响;一些动物数据表明,LPS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Toll样受体4/myd 88信号通路,直接启动厌食反应(即炎症性厌食症)。,],尽管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肠道细菌影响食物摄入的另一个关键机制是产生肽,这些肽是哺乳动物食欲调节激素的序列类似物。这些肽然后模仿宿主激素的作用,并/或触发一种干扰正常食欲调节的自身免疫反应,即宿主产生抗微生物肽的抗体,这种抗体也是对抗宿主自身激素作用的自身抗体。]。后者可能与饮食失调的发病机制和进展特别相关,如Fetissov和他的同事[,发现AN和BN患者有与α-黑素细胞刺激素结合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的循环水平与饮食障碍的心理特征有关。最后,将细菌蛋白C1pB(由共生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共同产生)作为α-MSH的模拟物及其对啮齿动物宿主饱腹感通路的激活作用进行了研究.,以及饮食障碍患者血浆抗C1pBIgG与α-MSH的交叉反应。],这与自身抗体引起的对中枢黑素皮质素系统的干扰是导致饮食失调引起食欲失调的关键微生物群--肠道脑机制之一的观点是一致的。

3.2.2.肠道微生物群对脑功能和行为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在与饮食失调相关的精神行为异常的背景下,探讨微生物群对肠道-脑轴的影响。精神疾病和神经发育疾病,包括严重的抑郁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多发性硬化症[],一直与一种失调状态联系在一起。肠道微生物是正常大脑功能所必需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耗竭的啮齿动物(出生、无菌饲养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的认知能力受损,抑郁样行为增多。,]。此外,接受盲肠内容移植的无菌小鼠表现出模仿供者的行为表型[],与健康对照者相比,从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移植粪便的患者也表现出更多类似抑郁的行为,而那些带有微生物的人则表现出更多类似抑郁的行为。]。这些数据表明,行为特征是通过肠道微生物传播的,从而为肠道微生物群与心理行为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肠道细菌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上的作用来介导的。hpa是一种主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对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反应,是饮食失调的病因和发展的基础。]。似乎有一个窗口,在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是需要正常规划HPA轴。新生儿阶段带有无病原体微生物群的定植逆转了无菌小鼠夸张的hpa应激反应,但在以后的生命中引入这些微生物时却没有作用,这将涉及新生儿失调(或感染)在诱发终生应激相关病理中的作用。[。].

也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系通过神经和细胞因子介导的途径调节其活动,从而继续对成人生活中的hpa轴产生影响。细菌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剂,如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双歧杆菌SPP.控制焦虑和血清素肠球菌SPP.调节情绪调节,直接作用于传入轴突,或与肠上皮细胞相互作用,从而使肠神经系统改变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脂多糖是细菌阴性菌的代谢产物,它为肠道微生物群调节行为和认知参数提供了另一条途径。外周注射LPS可诱导动物和人的外周和脑介导的反应,模拟细菌感染的影响。,]。通过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受体结合,脂多糖可诱导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并引发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进而激活hpa轴(详情请参阅Tilders和同事的全面评论[])。Vedder等人[]进一步证明LPS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增加健康人HPA轴的活性。最后,虽然循环的脂多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对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本身产生影响[]LPS通过直接影响紧密连接蛋白和屏障通透性及其与脑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血脑屏障功能,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转运和细胞因子的转运,作为肠道细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间接途径。].

3.2.3.大脑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在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如何改变大脑功能的同时,微生物学的另一个方向--肠道--脑轴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人们期望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在肠道细菌定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调节胃肠功能,例如运动、养分吸收、产酸和粘膜免疫,大脑塑造了肠道的栖息地,因此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微生物类型[]。也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信号分子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这些分子被释放到肠道腔中。许多微生物表达真核生物激素信号的受体,主要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作用。],例如,当接触去甲肾上腺素时,空肠弯曲菌在体外表现出更强的生长和毒力相关特性[].

在饮食失调的情况下,心理压力的影响是疾病如何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最相关的例子。长期的社会压力(如进攻性同居对社会的破坏)和早期生活压力(如母性分离)已被证明改变了啮齿类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一项对幼龄恒河猴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压力指示行为与以下两种行为之间的反比关系:乳酸菌,与母亲分离后,粪便样本中的总好氧细菌和兼性厌氧菌[]。应激性失调(以及随后的肠道屏障受损和细菌易位)被认为是刺激天然免疫活动的重要分子机制,并有助于慢性心理应激源与全身炎症之间的联系。,].

3.3.进食障碍相关行为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饮食失调患者的食物限制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的能量底物可用性(类型、数量和持续时间),并导致不同的微生物谱。有限的食物选择是一种直接的选择压力,因为不同的微生物有他们喜欢的底物,例如,蔷薇类杆菌分别对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敏感,细菌的比例取决于到达结肠的膳食纤维的种类。,,]。来自不同种类脊椎动物宿主的数据显示,在长时间禁食期间,利用宿主肠黏蛋白的微生物在缺乏/缺乏饮食营养的情况下能够茁壮成长。,]。根据这一概念,大量的黏液降解分类群疣状在基线时,患者的体重明显增加,体重增加后恢复到与健康对照组相似的水平[]。盛开甲氧苄杆菌一个细菌属,从氢气和二氧化碳中产生甲烷,这是另一个例子,说明病人的肠道生态系统能在低养分供应的情况下增加能量收获[]。慢性热量剥夺对患慢性热量剥夺的个体的集体效应或营养不良[]似乎是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减少,这往往与不良的临床结果有关。重要的是,动物数据进一步表明,这种“禁食”微生物群也会导致宿主营养不良,因为kwashiorkor(一种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者的微生物移植会导致受体小鼠的体重减轻和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改变[].

断断续续的喂食和不吃食物是典型的几乎所有类别的饮食失调。不管总热量消耗多少,这种饮食模式也会对肠道微生物区系产生影响。肠道微生物在组成和功能上表现出与宿主生物钟相一致的时间特异性变化,人体内多达10%的微生物表现出昼夜振荡,这有助于在白天形成不同的功能实体,例如,白天能量代谢通路占主导地位,而解毒途径在夜间最活跃[。]。总体而言,肠道pH、营养和次生代谢物的变化预计将在宿主代谢中发挥作用[]。小鼠限时喂养在狗身上反复长时间喂食和扣留食物[]所有这些都被证明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这似乎是由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的变化所驱动的,而这些物种的数量因其首选的可发酵底物而不同(例如,宿主和宿主)。饮食来源的糖聚糖)。微生物数量的循环似乎与超过宿主昼夜节律影响的摄食时间表保持一致,这将涉及不规则的喂养模式在饮食失调中的作用。

最后,自我诱导的呕吐和泻药/利尿剂滥用等净化行为在控制体重的饮食失调患者中很常见,但它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很少被探讨。两项研究描述了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限制性和暴饮暴食类型的病人。森田等人[]在比较各亚型的丰度时,发现两种亚型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使用约束排序技术,Mack等。[]报告说,这两种亚型之间的总体微生物结构(使用约束排序技术进行评估)不同,但没有发现导致这种差异的具体物种,而且它们进一步表明,在那些报告使用泻药的人中,微生物多样性有所减少。这些行为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预计这是结肠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结果,例如粘膜衬里受损、电解质失衡以及转运时间和腹内压力的变化,这些变化共同改变了肠道环境,从而导致微生物定植[,].

3.4.营养恢复对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营养恢复,也称为再喂养,是饮食紊乱治疗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逆转营养不良来恢复生理功能。有效地获得健康体重已被证明可以预测康复,因此包括高热量膳食和/或肠内喂养在内的积极做法是常见的,特别是在住院病人中[]。这些喂养方案中纤维和抗性淀粉含量低(甚至不存在),限制了肠道微生物的能量基质利用率;肠配方输注引起的结肠液体分泌异常也会对肠道微生物产生有害影响。,]。肠道喂养对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影响体现在健康人两周无纤维肠内喂养后,粪便细菌总数和短链脂肪酸含量下降。]。有一些关于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数据表明,再喂养增加了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仍有很大差异。,].

3.5.饮食失调中微生物引起代谢紊乱的机制

饮食失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总是营养不良和/或精神症状的直接后果,而往往是由于疾病的有害代谢后遗症,例如,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失调导致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已得到充分证实。假设肠道微生物在与饮食失调相关的代谢异常中具有类似的作用是合乎逻辑的。

3.5.1.免疫功能

调节宿主免疫功能是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基础。饮食失调患者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自身炎症病因的风险更大。]。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先天免疫系统都有调节作用,这往往导致系统结果超出定植的范围。在分子水平上,细菌成分和代谢物(如鞭毛素和脂多糖)与模式识别受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或细菌自身与肠道上皮的直接粘附,触发抗原特异性反应,刺激适应性免疫系统[]。由于系统缺乏抗原特异性,微生物是如何调节天然免疫的,但人们认为微生物通过组织水平的微生物感应对微生物的活动有广泛的反应。].

3.5.2.短链脂肪酸生产

微生物发酵是肠道细菌影响宿主代谢的重要机制。膳食纤维和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是发酵的主要底物,含有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丁酸、乙酸和丙酸,这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关键最终产品。丁酸盐是结肠细胞局部消耗的一种能量底物,对结肠的生理产生影响。大多数SCFA作为信号分子,例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或G蛋白偶联受体的配体,在调节从炎症到能量稳态等功能的过程中,间接地影响宿主的新陈代谢。,,]。SCFA的产生取决于宿主的摄食方式和肠道微生物组成。David等人[]表明以动物为基础的饮食改变了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从而增加了耐胆汁微生物的数量,而牺牲了那些代谢膳食植物多糖的微生物,这种效应与来自不同的营养素的SCFAs比例的变化有关。交叉喂养,即微生物利用彼此的代谢终产物,是另一种方式,可发酵底物的可用性选择特定的微生物剖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N患者的SCFA水平与正常人相似,但由于内源性蛋白质来源的发酵(低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下的替代能源),支链脂肪酸的比例更高。]。这些蛋白质衍生的scfa可能与饮食紊乱中的代谢紊乱特别相关,因为异丁酸、2-甲基丁酸和异戊酸(仅由支链氨基酸产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3.5.3.肠屏障功能

肠道微生物引起的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已经被证明是代谢失调和全身炎症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机制联系。受损的肠道屏障(或“漏水”的肠道)增加了微生物代谢物,甚至微生物本身的易位,从胃肠道的腔进入邻近的组织。这些物质然后进入门脉和全身循环,一种称为内毒素血症的现象,在组织层面触发炎症反应[]。在肥胖啮齿动物中,抗生素和益生菌能够恢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代谢功能,这为肠道屏障作为微生物引起的全身炎症的介质提供了证据[,]。肠道微生物不会直接破坏肠道屏障,而是改变结肠粘膜功能的结肠细胞的丁酸盐可用性[,并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破坏紧密连接蛋白[]。有趣的是,饮食失调似乎对肠道通透性有特定的区域效应.实验诱导小鼠结肠屏障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空肠无明显影响。]。饮食失调患者不能获得结肠肠通透性数据,而是Montelone等人的一项研究。[]患者小肠通透性明显下降。饮食失调对肠道不同部位屏障功能的潜在明显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但肠道局部效应可能进一步支持肠道微生物(主要居住在结肠)在饮食失调中介导肠道功能障碍的主要作用。

4.基于微生物的饮食失调疗法的治疗潜力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饮食失调的病因、进展和治疗过程中机械地参与了生理功能的改变(图1)。我们很想直接加入益生菌/益生元补充剂作为饮食失调的新干预措施的行列,但在我们准备为这些患者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之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采用目前用于阐明肠道微生物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的模型[],关键的步骤是以饮食顺序来描述肠道微生物群,将微生物特性与疾病表型联系起来,并潜在地建立因果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不同饮食失调类别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群,并有具有足够样本大小和详细重复取样的纵向队列,以捕捉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在诊断、疾病进展、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微生物剖面和功能的变化。这些可以通过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变化来确定可能与疾病相关的细菌。在此之后,应在体外纯培养和非生物动物模型中测试候选物种/菌株,以了解宿主-微生物生物学和因果关系的潜在分子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何时和如何干预,以及肠道微生物群靶向治疗方案对饮食失调的疗效。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nutrients-09-00602-g001.jpg
图1

肠道微生物在饮食失调的病因和进展中的潜在机制作用。肠道微生物已被证明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肠内分泌、中枢黑素皮质素和免疫内分泌系统,这些系统可能共同导致食欲失调和饮食失调时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新出现的证据还表明,疾病和相关治疗的结果(以卵形表示)可能反馈到肠道生态系统,从而对疾病的进展产生进一步的负面影响。

虽然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利用恢复肠道健康微生物群的策略来治疗饮食紊乱,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利用针对微生物的干预措施来补充已经为患者提供的食物的可能性。例如,治疗饮食紊乱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让患者参与可持续的健康饮食模式,因为与疾病相关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早期饱腹感、餐后不适、腹痛和便秘,往往阻碍了对营养康复的遵守。益生菌和益生元补充剂已被证明能缓解功能性和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和改善肠道功能。,]。因此,实现并维持一个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一种提高饮食失调治疗效果的肠道特异性方法。遵循这一理念,益生元补充剂对肠道微生物状况和管饲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在饮食失调患者的再喂养方案中可能涉及类似的肠内喂养改变。最近有关使用益生元优化肠道微生物群的心理益处的最新数据,特别是在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进一步提出了饮食失调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即以微生物组为基础的治疗可能会带来好处。

5.结论

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肠道微生物在代谢疾病中的生理功能,以及宿主-微生物生物学在饮食失调中的预测变化,人们可以确信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疾病的各个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相对较新的领域,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物是如何在饮食失调的独特环境下影响人类宿主的。具体来说,生成描述肠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高质量纵向元组数据是两个重要的短期目标:(1)高风险个体群体能够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饮食失调病因学中的作用;(2)跟踪饮食失调患者的队列将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物群如何随着临床观察和因果关系的变化。只有当我们确定细菌或功能性协会的核心群体是潜在的致病因素时,我们才能开发出基于证据的微生物群靶向疗法,并修改现有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最终使饮食失调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米奇森D.,Hay P.,Slewa-Younan S.,Mond J.饮食紊乱行为的人群流行趋势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PLOS一号。2012;7*E 48450DOI:10.1371/Journal.pone.0048450。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2. 米奇森D.,Hay P.,Slewa-Younan S.,Mond J.社区饮食紊乱行为的人口结构变化。BMC公共卫生。2014;14*943。编号:10.1186/1471-2458-14-943。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 Marti C.N.,Rohde P.的流行率,发病率,损害,和建议的DSM-5饮食障碍的病程诊断在一个为期8年的前瞻性社区研究中的年轻女性。J.Abnorm.精神病人。2013;122*445-457。编号:10.1037/a 0030679。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 Samnaliev M.,Noh H.L.,Sonneville K.R.,奥斯汀S.B.,“饮食失调的经济负担和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使用美国医疗支出小组调查的探索性分析”。副院长。医学博士。代表2015;232-34。DOI:10.1016/j.pmedr.2014.12.002。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5. Stuhldreher N.,Konnopka A.,Wildal B.,Herzog W.,Zipfel S.,Lowe B.,Konig H.H..饮食失调的疾病成本研究和成本效益分析:一个系统的综述。INT。吃吧。迪奥德。2012;45*476-491。DOI:10.1002/20977。 [PubMed] [交叉参考] []
6. Zabala M.J.,Macdonald P.,宝藏J.护理负担评估,表达了饮食失调患者家庭中的情绪和心理痛苦:一个系统的综述。欧元吃。迪奥德。牧师2009;17:338-349。DOI:10.1002/erv.925。[PubMed] [交叉参考] []
7. Graap H.,Bleich S.,Herbst F.,Scherzinger C.,Trostmann Y.,Wancata J.,de Zwaan M.照顾者的需要:饮食失调与精神分裂症的比较。SoC。精神病学精神病学家。流行病学。2008;43800-807。编号:10.1007/s 00127-008-0364-7。 [PubMed] [交叉参考] []
8.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美国精神病学出版社;阿灵顿,弗吉尼亚州,美国:2013年。[]
9. Lilenfeld L.R.,Kaye W.H.,Greeno C.G.,Merikangas K.R.,Plotnicov K.,Pollice C.,Rao R.,Strober M.,Bulik C.M.,Nagy L.: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对照家庭研究:一级亲属的精神障碍和先证者与共病的影响。拱门。精神病学将军。1998;55603-610DOI:10.1001/考古学55.7.603。 [PubMed] [交叉参考] []
10. Strober M.,Freeman R.,Lampert C.,Diamond J.,Kaye W.控制了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家庭研究:分担责任和部分综合征传播的证据。上午。J.精神病学。2000;157*393-401。编号:10.1176/appi.ajp.157.3.393。 [PubMed] [交叉参考] []
11. TraceS.E.,Baker J.H.,Penas-Lledo E.,Bulik C.M.。饮食失调的遗传学。阿努。克莱恩牧师。精神病人。2013;9589-620。DOI:10.1146/annurev-clinpsy-050212-185546。 [PubMed] [交叉参考] []
12. Bulik C.M.、Sullivan P.F.、Tozzi F.、Furberg H.、LichtenentP.、Pedersen N.L.。神经性厌食症的患病率、遗传力和潜在危险因素。拱门。精神病学将军。2006;63*305-312。DOI:10.1001/archfacc.63.3.305。 [PubMed] [交叉参考] []
13. “遗传和环境的变化对青春期饮食紊乱的影响:纵向双胞胎研究”,K.K.L.,Burt S.A.,McGue M.,Iacono W.G.。拱门。精神病学将军。2007;64*1409-1415。DOI:10.1001/考古学64.12.1409。[PubMed] [交叉参考] []
14. 初步证据表明雌二醇对青春期饮食失调的遗传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精神病人。医学博士。2010;401745-1753年。编号:10.1017/S 0033291709992236。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15. 库伯特K.M.,Burt S.A.,McGue M.,Iacono W.G.,Klamk.L.青春期与无序饮食态度和行为的遗传素质。J.Abnorm.精神病人。2009;118*788-796。编号:10.1037/a 0017207。 [PMC免费文章][PubMed] [交叉参考] []
16. 拜勒.F.,Kaye W.H.神经肽和神经内分泌失调在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中的研究进展。柯尔。药物靶向CNS神经。迪奥德。2003;2*53-59。DOI:10.2174/1568007033338689。 [PubMed] [交叉参考] []
17. Kaye W.H.,Wierenga C.E.,Bailer U.F.,Simmons A.N.,Bischoff-Grethe A.:神经性厌食症的神经生物学。趋势神经损伤。2013;36*110-120。DOI:10.1016/j.tins.2013.01.003。 [PMC免费文章][PubMed] [交叉参考] []
18. 饮食紊乱发病的交互和中介病因模型:前瞻性研究的证据。阿努。克莱恩牧师。精神病人。2016;12*359-381。DOI:10.1146/annurev-clinpsy-021815-093317。 [PubMed] [交叉参考] []
19. 作者声明:[by]Bakalar J.L.,Shank L.M.,Vannucci A.,Radin R.M.,Tanofsky-Kraff M.柯尔。精神病学代表。2015;17*42。编号:10.1007/s 11920-015-0585-x。 [PubMed] [交叉参考] []
20. Torsello A.,Brambilla F.,Tamiazzo L.,Bulgarelli I.,Rapetti D.,Bresciani E.,Locatelli V.中枢失调,控制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的能量稳态和内分泌变化。J.内分泌醇受邀者。2007;30*962-976。编号:10.1007/BF 03349245。 [PubMed] [交叉参考] []
21. 作者声明:[by]Zipfel S.,Sammet I.,Rapps N.,Herzog W.,Herpertz S.,Marten U.胃肠失调:临床和神经生物学方面。奥顿。神经科。2006;129*99-106。DOI:10.1016/j.auneu.2006.07.023。[PubMed] [交叉参考] []
22. 坎贝尔K.,皮布尔斯R.儿童和青少年饮食失调:最新回顾。儿科。2014;134*582-592。DOI:10.1542/PEDS.2014-0194。 [PubMed] [交叉参考] []
23. 纳扎尔B.P.,Gregor L.K.,阿尔巴诺G.,Marchica A.,Coco G.L.,Cardi V.,Guure J.对饮食障碍治疗的早期反应:系统回顾和诊断测试准确性Meta-分析。欧元吃。迪奥德。牧师2016年DOI:10.1002/erv.2495。 [PubMed] [交叉参考] []
24. 美国儿科学会。青少年委员会确定和治疗饮食失调。儿科。2003;111:204–211. [PubMed] []
25. 作者声明:[by]TURNBaugh P.J.,Ley R.E.,Hamady M.,Fraser-Liggett C.M.,Knight R.,Gordon JI.自然。2007;449*804-810。编号:10.1038/Nature06244。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26. Budhram A.,Parvathy S.,Kremenchutzky M.,Silverman M.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破坏肠道微生物组分。毛头。斯克勒。2016;23628-636。DOI:10.1177/1352458516682105。 [PubMed] [交叉参考] []
27. Pistollato F.,Sumalla Cano S.,Elio I.,Masias Vergara M.,Giampieri F.,Battino M.肠道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在淀粉样蛋白形成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努特。牧师2016;74624-634。DOI:10.1093/营养品/NUW 023。 [PubMed] [交叉参考] []
28. Blaut M.代谢疾病中的肠道微生物区系。营养成分。2016;8:202。DOI:10.3390/nu8040202。[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29. Morita C.,Tsuji H.,Hata T.,Gondo M.,Takakura S.,Kawi K.,Yoshihara K.,Ogata K.,Nomoto K.,Miyazaki K.等。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肠道异常。PLOS一号。2015;10*E 0145274。DOI:10.1371/Journal.pone.0145274。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0. Kleiman S.C.,Watson H.J.,Bulik-Sullivan E.C.,Huh E.Y.,Tarantino L.M.,Bulik C.M.,Carroll I.M.。精神分裂症。医学博士。2015;77*969-981。DOI:10.1097/PSY.0000000000000247。[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1. Armougom F.,Henry M.,Vialettes B.,Raccah D.,Raoult D.监测人类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细菌群落,发现肥胖患者的乳酸菌增多,厌食症患者的产甲烷菌增多。PLOS一号。2009;4*E 7125。DOI:10.1371/Journal.pone.0007125。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2. Mack I.,Cuntz U.,Gramer C.,Niedermyer S.,Pohl C.,Schwiertz A.,Zimmermann K.,Zipfel S.,Enck P.,P.SCI。代表2016;6*26752。编号:10.1038/srep26752。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3. 墨菲K.G.,Bloom S.R.。肠道激素与能量平衡的调节。自然。2006;444*854-859。DOI:10.1038/Nature05484。 [PubMed] [交叉参考] []
34. Holzer P.,Reichmann F.,Farzi A.神经肽,Y,肽YY和胰多肽在肠脑轴。神经肽。2012;46-261-274。DOI:10.1016/j.nPep.2012.08.005。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5. LevR.L.,Olden K.W.,Naliboff B.D.,Bradley L.A.,Francis可尼C.,Drossman D.A.,Creed F.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胃肠病。2006;130*1447-1458。DOI:10.1053/j.胃,2005.11.057。[PubMed] [交叉参考] []
36. Garakani A.,Win T.,Virk S.,Gupta S.,Kaplan D.,Masand P.S..精神病人肠易激综合征的共病性:综述.上午。J.Ther。2003;1061-67。方位:10.1097/00045391-200301000-00014。 [PubMed] [交叉参考] []
37. Cryan J.F.,DinanT.G.:改变思维的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群对大脑和行为的影响。纳特。神经损伤牧师2012;13*701-712。DOI:10.1038/nrn 3346。 [PubMed] [交叉参考] []
38. 肠道化学感应:肠道内分泌细胞与内脏传入的相互作用。奥顿。神经科。2010;15341-46。DOI:10.1016/j.auneu.2009.07.007。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39. 吴G.D.,Chen J.,Hoffmann C.,Bittinger K.,Chen Y.Y.,Keilbaugh S.A.,Bewtra M.,Knight D.,Walters W.A.,Knight R.,等。将长期饮食模式与肠道微生物肠道类型联系起来。科学。2011;334*105-108。DOI:10.1126/Science.1208344。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0. Alcock J.,Maley C.C.,Aktipis C.A..是胃肠微生物控制的饮食行为吗?进化压力和潜在机制。生物散文。2014;36*940-949。DOI:10.1002/bi.201400071。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1. Banks W.A.,Gray Am.,Erickson M.A.,Salameh T.S.,Damodarasamy M.,Sheibani N.,Meabon J.S.,机翼E.E.,Morofuji Y.,Cook D.G.,等。脂多糖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环氧合酶、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和神经血管单位的作用。J.神经炎2015;12*223。编号:10.1186/s 12974-015-0434-1。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2. Wisse B.E.,Ogimoto K.,Tang J.,Harris M.K.,Jr.,Raines E.W.,Schwartz M.W.。脂多糖引起的厌食症依赖于中枢而非外周炎症信号的证据。内分泌学。2007;148*5230-5237。编号:10.1210/en.2007-0394。 [PubMed] [交叉参考] []
43. vonMeyenburg C.,Hrupka B.H.,Arnijevic D.,Schwartz G.J.,Landmann R.,Langhans W.在细菌产品性厌食症中的CD 14,TLR 2和TLR 4中的作用。上午。J.Physiol.瑞格。Integr.康普。生理上。2004;287*R 298-R 305。编号:10.1152/ajpregu.00659.2003。 [PubMed] [交叉参考] []
44. 书名/责任者:[by]R.R.,W.T.,Back F.,A.炎症和肿瘤所致的厌食症和体重减轻需要骨髓/造血细胞中的MyD 88,而在脑内皮细胞或神经细胞中不需要MyD 88。FASEB J.2013;271973-1980年。DOI:10.1096/fj.12-225433。 [PubMed] [交叉参考] []
45. Fetissov S.O.,Hallman J.,Oland L.,Af Klinteberg B.,Granback E.,Hulting A.L.,Hok毡T.自身抗体,抗α-MSH,ACTH和LHRH的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proc.纳特。阿卡德SCI。美国。2002;99:17155-17160。DOI:10.1073/pnas.222658699。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6. Fetissov S.O.、Harro J.、Jaanisk M.、Jarv A.、Podar I.、Allik J.、Nilsson I.、Sakthivel P.、Lefvin A.K.、Hok毡T.神经肽自身抗体与饮食失调的心理特征有关。proc.纳特。阿卡德SCI。美国。2005;102:14865-14870。DOI:10.1073/pnas.0507204102。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7. 作者声明:[by]Breton J.,Tennoune N.,Lucas N.,Francois M.,LeGrand R.,Jacquemot J.,Goichon A.,Guerin C.,Peltier J.,Pestel-Caron M.等。肠共栖大肠杆菌蛋白质在营养诱导的细菌生长过程中激活宿主的饱腹感途径。细胞Metab。2016;23324-334。DOI:10.1016/j.met.2015.10.017。[PubMed] [交叉参考] []
48. Tennoune N.,Chan P.,Breton J.,LeGrand R.,Chabane Y.N.,Akkermann K.,Jarv A.,Ouelaa W.,Takagi K.,Ghouzali I.,等。细菌ClpB热休克蛋白,一种模拟厌食肽α-MSH的抗原,起源于饮食失调.Transl.精神病学。2014;4*E 458。编号:10.1038/tp.2014.98。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49. 姜红,凌志,张勇,毛H,马祖,尹英华,王伟,唐W,谭泽生,石杰,等。重度抑郁症患者粪便微生物组成的改变。大脑行为。伊曼。2015;48*186-194。编号:10.1016/j.bbi.2015.03.016。[PubMed] [交叉参考] []
50. 郑P.,曾B.,周C.,刘M.,方Z.,徐X.,曾L.,陈J.,范S.,杜X.,等.肠道微生物群重塑通过宿主代谢介导的途径诱导抑郁样行为。莫尔。精神病学。2016;21*786-796。编号:10.1038/mp.2016.44。 [PubMed] [交叉参考] []
51. Vuong H.E.,萧E.Y.肠道微生物群在自闭症谱系紊乱中的新角色。比奥尔。精神病学。2017;81*411-423。DOI:10.1016/j.biopsych.2016.08.024。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52. 霍班A.E.,莫洛尼R.D.,Golubeva A.V.,McVey Neufeld K.A.,O‘Sullivan O.,Patterson E.,Stanton C.,Dinan T.G.,Clarke G.,Cryan J.F.。神经科学。2016;339*463-477。DOI:10.1016/j.神经科学.2016.10.003. [PubMed] [交叉参考] []
53. Luczynski P.,McVey Neufeld K.A.,Oriach C.S.,Clarke G.,Dinan T.G.,Cryan J.F.成长于气泡中:使用无细菌动物评估肠道微生物群对大脑和行为的影响。INT。J.神经精神药理学。2016;19DOI:10.1093/ijnp/pyw 020。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54. 作者声明:[by]Bercik P.,Denou E.,Collins J.,Jackson W.,Lu J.,陪审团J.,邓Y.,Blennerhassett P.,Macri J.,McCoy K.D.,等。肠道微生物区系影响小鼠脑源性神经调节因子和行为的中枢水平。胃肠病。2011;141:599-609,E1-E3。DOI:10.1053/j.胃,2011.04.052。 [PubMed] [交叉参考] []
55. 罗索罗C.,拉瓦迪C.,Cabras P.L.,Faravelli C.,Ricca V.应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饮食紊乱。神经心理生物学。2008;57*95-115。DOI:10.1159/000138912。 [PubMed] [交叉参考] []
56. Sudo N.,Chida Y.,Aiba Y.,Sonoda J.,Oyama N.,Yu X.N.,Kubo C.,Koga Y.生后微生物定植程序,用于小鼠应激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J.Physiol.2004;558(PT 1):263-275。DOI:10.1113/jphyol.2004.063388。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57. Martich G.D.,Boujoukos A.J.,Suffredini A.F.。人对内毒素的反应。免疫学。1993;187*403-416人。DOI:10.1016/S 0171-2985(11)80353-0。 [PubMed] [交叉参考] []
58. Redl H.,Bahrami S.,SchlatG.,Traber D.L..内毒素和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的临床检测.免疫学。1993;187:330-345。编号:10.1016/S 0171-2985(11)80348-7。 [PubMed] [交叉参考] []
59. 范达姆,文森特V.A.,Schotanus K.,Persoons J.H.通过细菌内毒素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途径和中间信号.精神神经内分泌学。1994;19*209-232。编号:10.1016/0306-4530(94)90010-8。[PubMed] [交叉参考] []
60. Vedder H.,Schreiber W.,Yassouridis A.,Gudeill S.,Galanos C.,Pollmacher T.细菌脂多糖(LPS)的剂量依赖性对人体免疫-宿主内分泌反应的峰值反应和时间过程的影响。发炎。研究1999;4867-74。编号:10.1007/s 000110050408。 [PubMed] [交叉参考] []
61. BankW.A.,Erickson M.A.血脑屏障和免疫功能及功能障碍。神经生物醇。迪丝。2010;3726-32。编号:10.1016/j.nbd.2009.07.031。 [PubMed] [交叉参考] []
62. 李世海,波德鲁拉基斯C.,Mayer E.A.脑肠-肠-肠微生物群轴的原理及临床意义。纳特。胃肠醇牧师赫帕托。2009;6*306-314。DOI:10.1038/n.2009.35。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63. 休斯D.T.,Sperandio V.王国间信号:细菌与宿主之间的通讯。纳特。微生物醇牧师2008;6*111-120。编号:10.1038/nrmicro1836。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64. Cogan T.A.,Thomas A.O.,Rees L.E.,Taylor A.H.,Jepson M.A.,Williams P.H.,Ketley J.,Humphrey T.J.,norepineine增加了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潜力。胆子。2007;56*1060-1065。编号:10.1136/gut.2006.114926。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65. O‘Mahony S.M.,Marchesi J.R.,Scully P.,Coding C.,Ceolho a.m.,Quigley E.M.,Cryan J.F.,Dinan T.G.。比奥尔。精神病学。2009;65263-267。DOI:10.1016/j.biopsych.2008.06.026。 [PubMed] [交叉参考] []
66. Garcia-Rodenas C.L.,Bergonzelli G.E.,Nutten S.,Schumann A.,Cherout C.,Turini M.,Ornstein K.,Rochat F.,Corthy-Theulaz I.在新生鼠应激后恢复肠屏障功能受损和生长的营养方法。J.Pediatr.胃泌素。努特。2006;4316-24岁。编号:10.1097/01.mpg.00226376.95623.9f。 [PubMed] [交叉参考] []
67. Bailey M.T.,Dowd S.E.,GalleJ.D.,Hufnagle A.R.,Allen R.G.,Lyte M.暴露于社会应激源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对应激源诱导免疫调节的影响。大脑行为。伊曼。2011;25*397-407。DOI:10.1016/j.bbi.2010.10.023。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68. 母系分离破坏了恒河猴肠道菌群的完整性。德夫。精神病患者。1999;35146-155。DOI:10.1002/(SICI)1098-2302(199909)35:2<146::AID-DEV7>3.0.CO;2-G. [PubMed] [交叉参考] []
69. 基科特-格拉泽J.K.,传教士K.J.,MacCallum R.C.,Atkinson C.,Malarkey W.B.,格拉泽R.慢性应激和与年龄有关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增加。proc.纳特。阿卡德SCI。美国。2003;100*9090-9095。DOI:10.1073/pnas.1531903100。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70. Gouin J.P.,Gaser R.,Malarkey W.B.,Beversdorf D.,Kiecolt-Gaser J.慢性应激,每日应激源和循环炎症标志物。健康心理医生。2012;31264-268。编号:10.1037/a 0025536。 [PMC免费文章][PubMed] [交叉参考] []
71. Maukonen J.,Saarela M.人类肠道微生物区系:饮食重要吗?proc.努特。SoC。2015;7423-36。编号:10.1017/S 0029665114000688。 [PubMed] [交叉参考] []
72. 在物种水平上发生了由膳食纤维对人体肠道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这些微生物群受膳食纤维的调节,Vermeiren J.,Bosscher D.,Duncan S.H.,Flint H.J.。BMC生物醇2016;14:3.DOI:10.1186/s 12915-015-0224-3。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73. Dominianni C.,Sinha R.,Goedert J.J.,Pei Z.,Yang L.,Hayes R.B.,Ahn J.性别,体重指数和膳食纤维摄入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PLOS一号。2015;10E 0124599DOI:10.1371/Journal.pone.0124599。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74. SECOR S.M.,Carey H.V..禁食的综合生理学罗普尔。生理上。2016;6:773–825. [PubMed] []
75. Kohl K.D.,Amaya J.,passement C.A.,Dling M.D.,McCue M.D..肠道微生物对长期禁食的独特和共同反应:五类脊椎动物宿主的比较研究FEMS微生物醇伊科。2014;90*883-894。编号:10.1111/1574-6941.12442。 [PubMed] [交叉参考] []
76. Monira S.、Nakamura S.、Gotoh K.、Izutsu K.、Watanabe H.、Alam N.H.、Endtz H.P.、Cravioto A.、Ali S.I.、Nakaya T.等。孟加拉国健康和营养不良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前面。微生物醇。2011;2*228。编号:10.3389/fmicb.2011.00228。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77. Smith M.I.,Yatsunenko T.,Manary M.J.,Trehan I.,Mkakosya R.,Cheng J.,Kau A.L.,Rich S.S.,Concanon P.,Mychareckyj J.C.,等。马拉维双生子的肠道微生物不协调。科学。2013;339548-554。DOI:10.1126/Science.1229000。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78. Thaiss C.A.,Zeevi D.,Levy M.,Zilberman-Schapira G.,Suez J.,Tengeler A.C.,Abramson L.,Katz M.N.,Korea m T.,Zmora N.,等。生物群日振荡的跨域控制促进了代谢的动态平衡。细胞。2014;159514-529。DOI:10.1016/j.cell.2014.09.048。 [PubMed] [交叉参考] []
79. ZarrinparA.、Chaix A.、YoosephS.、Panda S.Diet和摄食方式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日动态。细胞Metab。2014;20*1006-1017。编号:10.1016/j.cmet.2014.11.008。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80. Kasiraj A.C.,Harmoinen J.,Isaiah A.,Westermarck E.,Steiner J.M.,Spillmann T.,Suchodolski J.S.。FEMS微生物醇伊科。2016;92*Fiw 085。DOI:10.1093/飞秒/fiw 085。 [PubMed] [交叉参考] []
81. 佐藤Y.,福都S.胃肠症状及饮食失调患者。克莱恩。[医]J.2015;8*255-263。编号:10.1007/s 12328-015-0611-x。 [PubMed] [交叉参考] []
82. “与净化有关的医疗并发症”。INT。吃吧。迪奥德。2016;49249-259。DOI:10.1002/22504。[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83. Garber A.K.,Sawyer S.M.,Gold N.H.,瓜达A.S.,Katzman D.K.,Kohn M.R.,Le Grange D.,Madden S.,Whitelaw M.,Redgrave G.W.。INT。吃吧。迪奥德。2016;49:293-310。DOI:10.1002/22482。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84. Whelan K.,Judd P.A.,Preedy V.R.,Taylor M.A.肠内喂养:粪便产量、粪便微生物区系和SCFA浓度的影响。proc.努特。SoC。2004;63*105-113。DOI:10.1079/PNS 2003317。 [PubMed] [交叉参考] []
85. O‘Keefe S.J.管状喂养、微生物区系和艰难梭菌感染。世界J.2010;16*139-142。DOI:10.3748/wjg.v16.i2.139。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86. Whelan K.,Judd P.A.,Preedy V.R.,Simmering R.,Jann A.,Taylor M.A..果糖和纤维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正常人粪便微生物区系和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变化。J.Nutr.2005;135:1896–1902. [PubMed] []
87. Raevuori A.、Suokas J.、Haukka J.、Gissler M.、Linna M.、Grainger M.、Suvisaari J.在暴食症和神经性暴食症患者中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极高。INT。吃吧。迪奥德。2015;48555-562人。DOI:10.1002/22334。 [PubMed] [交叉参考] []
88. Raevuori A.,Haukka J.,Vaarala O.,Suvisaari J.M.,Gissler M.,Grainger M.,Linna M.S.,Suokas J.T.。PLOS一号。2014;9E 104845DOI:10.1371/Journal.pone.0104845。 [PMC免费文章][PubMed] [交叉参考] []
89. 本田K.,Littman D.R.适应性免疫稳态和疾病中的微生物区系。自然。2016;535*75-84。DOI:10.1038/Nature18848。 [PubMed] [交叉参考] []
90. Thaiss C.A.,Zmora N.,Levy M.,Elinav E.自然。2016;53565-74。DOI:10.1038/Nature18847。[PubMed] [交叉参考] []
91. Correa-Oliveira R.,Fachi J.L.,Vieira A.,Sato F.T.,Vinolo M.A.短链脂肪酸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克莱恩。Transl.免疫。2016;5*E73。编号:10.1038/cti.2016.17。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92. 书名/责任者:by L.;[by]J.;J.;[by]J.;.;.=‘class 5’>;[[NS];INT。J.OBEs。2015;39*1331-1338。编号:10.1038/ijo.2015.84。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93. Kasubuchi M.,Hasegawa S.,Hiramatsu T.,Ijimura A.,Kimura I.膳食中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宿主代谢调节。营养成分。2015;7*2839-2849。DOI:10.3390/nu7042839。[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94. 作者声明:[by]David L.A.,Maurice C.F.,Carmody R.N.,Gotenberg D.B.,Button J.E.,Wolfe B.E.,ling A.V.,Devlin A.S.,Varma Y.,Fischbach M.A.,等。饮食迅速和可重复性地改变了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自然。2014;505*559-563。DOI:10.1038/Nature12820。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95. Rios-Covian D.,Ruas-Madiedo P.,Margolles A.,Gueimode M.,de los Reyes-Gavilan C.G.,Salazar N.肠短链脂肪酸及其与饮食和人类健康的联系。前面。微生物醇。2016;7*185。编号:10.3389/fmicb.2016.00185。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96. KOH A.,De Vader F.,Kovatcheva-Datchary P.,Back F.从膳食纤维到寄主生理学:短链脂肪酸作为关键的细菌代谢产物。细胞。2016;165*1332-1345。DOI:10.1016/j.cell.2016.05.041。[PubMed] [交叉参考] []
97. 林YY.,米切尔A.J.,霍姆斯A.J.,Denyer G.S.,Gummesson A.,Caterson I.D.,Storlien L.H.肠道在内脏脂肪炎症和代谢紊乱中的作用.肥胖。2011;19*2113-2120。DOI:10.1038/oby.2011.68。[PubMed] [交叉参考] []
98. Cani P.D.,Bibiloni R.,Knof C.,Waget A.,Neyrinck a.m.,Delzenne N.M.,Burcelin R.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控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尿病小鼠的代谢内毒素性炎症。糖尿病。2008;57*1470-1481。DOI:10.2337/db 07-1403。 [PubMed] [交叉参考] []
99. Cani P.D.,Delzenne N.M..肥胖与相关代谢紊乱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新见解。柯尔。奥宾。药理学。2009;9*737-743。编号:10.1016/j.coph.2009.06.016。 [PubMed] [交叉参考] []
100. 哈默H.M.,Jonkers D.,Venema K.,Vanhoutvin S.,Troost F.J.,Brummer R.J.综述文章:丁酸盐对结肠功能的作用。假的。药理学。去那边。2008;27*104-119。DOI:10.1111/j.1365-2036.2007.03562.x. [PubMed] [交叉参考] []
101. 作者声明:[by]TURN J.R.,Buschmann M.M.,Romero-Calvo I.,Sailer A.,沈L.分子重塑在紧密连接通透性差异调节中的作用。谢明。细胞发育。比奥尔。2014;36*204-212。DOI:10.1016/j.semcdb.2014.09.022。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102. 小鼠活动性厌食症时肠屏障功能的改变,Do Rego J.C.,Dechelotte P.,Fetissov S.O.,Coeffier M.在活动性厌食症过程中肠屏障功能的改变,Do Rego J.C.,Dehelotte P.,Fetissov S.O.,Coeffier M.。克莱恩。努特。2014;33*1046-1053。编号:10.1016/j.clnu.2013.11.006。 [PubMed] [交叉参考] []
103. Montelone P.,Carr图R.,Carteni M.,Generoso M.,Lamberti M.,法官L.D.,Brambilla F.,Colurcio B.,Second dulfo M.,Maj M.肠通透性在神经性厌食症中降低。莫尔。精神病学。2004;9*76-80。DOI:10.1038/sj.mp.4001374。 [PubMed] [交叉参考] []
104. 肠道微生物群与肥胖:从相关性到因果关系。纳特。微生物醇牧师2013;11639-647。DOI:10.1038/nrmicro3089。 [PubMed] [交叉参考] []
105. 福特A.C.,Quigley E.M.,Lacy B.E.,Lembo A.J.,Saito Y.A.,Schiller L.R.,SoffE.E.,Spiegel B.M.,Moayyedi P.益生素、益生素和共生体对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特发性便秘的疗效: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上午。[医]J.2014;109*1547-1561。DOI:10.1038/ajg.2014.202。测验1546,1562。[PubMed] [交叉参考] []
106. 产品简介:Curro D.,Ianiro G.,Pecere S.,Bibbo S.,Cammarota G.益生菌素,纤维和草药产品,治疗功能性和炎症性肠病。比尔。J.药理学2016;1741426-1449年。编号:10.1111/bph.13632。[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
107. Werdsma N.J.,van Bodedeven A.A.,Uitdehaag B.M.,Arjaans W.,Savelkoul P.H.,Kruizenga H.M.,van Bokhorst-de van der Schueren M.A.,Fructo寡糖和纤维在肠内营养中对微生物区系和胃肠质量有有利影响。斯坎德。[医]J.2009;44*804-812。DOI:10.1080/00365520902839675。 [PubMed] [交叉参考] []
108. Pirbaglou M.,Katz J.,de Souza R.J.,Stearns J.C.,Motmad M.,Ritvo P.益生菌补充剂能积极影响焦虑和抑郁症状:对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审查。努特。研究2016;36*889-898。DOI:10.1016/j.Nures.2016.06.009。 [PubMed] [交叉参考] []
109. 益生菌对抑郁症的影响:一个系统的回顾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分析。营养成分。2016;8*483。DOI:10.3390/nu8080483。 [PMC免费文章] [PubMed] [交叉参考] []